語言的使用真的反應投射到邏輯的思考上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購物「打折」的表達方式。假設一個東西原價一百塊,特價時只賣七十塊,

在東方,就會用打「打七折」這樣的字眼表達,也就就是只需付百分之七十的金額。在西方,他們會用「30% Off」來表達,也就是折掉百分之三十的金額。這不只是在店裡看板的表達方式,也是一般人對話會用的方式。那為什麼說這樣反邏輯思考呢?因為我總是覺得有可能出錯,所以我常會在第一時間在心裡把最後折扣後的價格算好,例如一個東西標價五十塊,然後上面寫 30% Off 我就知道應付的是三十五塊。有次我跟 I 同學去買東西,產品架上標著 40% Off,但是結帳時收銀機只反應了 20% Off 的價錢。我一看就知道錯了,因我早就連稅金都算好了(心算沒練過不可能精確,只是大概)。

於是我就跟店員說:「錯了,架上寫 40% Off 但是實際只有 20% Off」。店員過去架上看後確定是寫 40% Off,回來要算收銀機是不是真的沒有給足夠 40% Off,於是他拿出計算機(假設東西 $49.99),打上 49.99 x 0.4 = 20.00,然後重點來了,他背下 20.00 然後再用計算機去計算 49.99 - 20.00 = 29.99 由此店員得出價錢應該是 $29.99,也就是他用 40% Off 的邏輯去思考,而反映在她的行為上。

在東方,我們使用「打六折」,通常就是計算機拿起來 49.99 x 0.6 = 29.99,就這樣。大部分的店家更厲害,稍微心算一下就知道對還是錯(尤其折數錯誤更是一看就知道)。

因此看起來,語言的使用真的反應在邏輯思考上面。另外一個角度看來,西方的折數表達方式似乎不是那麼的合乎自然法則,至少在計算方面要多一道手續(不論你先心算 40% off=60% left,還是像店員一樣的算法)。

另一個西方折數不自然的證據就在標錯價格方面。以 Macy's 百貨來說,常常會有包包特價,就放在台灣百貨公司所謂的花車上面。Macy's 通常都是折到 40% Off,然後店裡常有查價機(跟收銀機連線)。我已經遇過好幾次,40% Off 的包包拿到查價機查詢後實際上是 60% Off。這表示工程人員在更改售價資料庫時,常會被 40% off 等於 60% left 這樣的觀念搞混。

外國的月亮有沒有比較圓不知道,但是確定的是大家的算數跟基本數學一定比較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