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同文化對於名字有不同的命名法,這個大家都知道。不過有沒有人觀察過「姓氏」的一些問題?尤其是不同文化對於姓氏採用的方式。

中文有百家姓,可是除了十幾二十個常用的姓氏外,其它的都很少見。所以有個很清楚的原則是,除了很特別的姓氏外,跨出同一村里外,同姓氏的人要有親戚或血緣關係機率是微乎其微的。像常聽到的「陳、林、李、蔡、史」以及「王、鄭、吳、劉、高」都是很普遍的。其中,這十個姓的排序跟選擇其實沒有太大意義,不過用台語念起來很特別(這是很久以前在綜藝節目聽到的)。

韓國比較特別,雖然有接受漢文化影響,也採用類中文的姓氏,可是少數的姓氏占滿了絕大多數的人口。大家都知道,你要猜一個陌生韓國人姓氏時,先猜「金」或「李」,八九不離十。再不然猜「朴」或「崔」幾乎也九成五以上命中。我記得我的瑞士同學有一次問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說他最近看了很多討論韓文的文章,似乎都是同一個作者 Kim(金)寫的,問我認不認識這位著作等身的 Kim 教授。等我幫他解惑後,他才恍然大悟。可是他還是無法想像整個國家大部人都姓「金」時,不會錯亂嗎?

其實東亞文化很多都是在「名」方面作文章,姓氏則是大部分類同。但有個例外是日文,日本的姓氏有點像中文的名字。雖然有許多很常見的(如怡君、雅玲 vs. 日文的*原),但也有很多很特別,完全看不出歷史痕跡的。相反的,而是依地名、氣候、地形、水文等各方面自創的姓氏。我想大概是他們大部分的姓氏都容許超過一個字的關係吧,也就是比較能有大作文章的地方。

再來就要跨到西方文化來看。大家都知道西方常用的名就那幾個,不過姓則是比較多變。像 John 這個名字,如果美國有聯考的話,這個 John 的比例比起怡君可說是大巫見小巫。所以對他們來說,真正區別的似乎是姓氏,而不是名。當然就像前面講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少數例外,但是整體方向就我長期觀察領悟似乎是這樣沒錯。像我之前大學部的課,有個女的打扮很貴氣,特別的是她的姓氏是「Trump」,老實說我還真的懷疑過是不是那個經常大喊 You're fired! 的人的晚輩。不過這懷疑也無法證實,我總不能直接去問她吧?

而因為這文化差異,我在美國也遇到一些跟名字有關的趣事。第二年剛開始的時候,我到 JP Morgan Chase 銀行開戶,以前大家念我的姓都念得很像 went 的 wen 部分。不過王建民投出名號後,似乎開始有人知道怎麼念了,因為電視轉播單位都會跟洋基公關確認外籍選手的名字的真正念法,我想這是一種尊重吧。所以那次開戶的一個黑人行員,就跟我說,因為棒球的關係,她最近才知道我的姓氏應該怎麼念,而不是她本來可能會念的 wen。然後她問了我一個意義深遠的問題,大意就是有沒有可能你跟打棒球的 WANG 有什麼關係?我說這姓氏在亞洲可能有幾千萬人吧,當然不太可能有什麼關係。她驚呼一聲說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同個姓氏。

還有常見的就是這邊的郵差很喜歡自作主張。之前提過,我這個大樓只要是中文姓氏的信件無法投遞,一律都送我這邊來,大概是因為我的信箱上寫著我和 Iris 的名字跟姓氏,所以他就想說反正不對你大概也認識。不過最天才的是,有一天居然收到一封應該印度人的的信,那個印度人的姓是 Wuben…整串字很長,我根本不會拼。沒想這位郵差直接以為 Wu 是這個「五本點點點」姓式的縮寫,也是投遞到我這邊來。以今天來說,我又收到一個 Dell 的廣告,這名字分明不是我,不過姓是 WANG,上面還有無敵必投遞的但書 OR CURRENT RESIDENT,所以天才郵差還是直接投遞進我的信箱。 
還有一次從紐約 JFK 機場入境。下飛機後在移民局關口準備接受「詰問」。移民官看了我的資料後發呆想了一陣子,我心想難道又有什麼不對了嗎?結果,他抬起頭來微笑的看著我。問我跟一家大公司,專門賣軟體的老闆 Charles Wang 有沒有關係?我說我沒聽過 Charles Wang,你說的那家公司的名字是什麼?他說 Computer Association,他的誰誰在那邊工作等等。後來回來查了一下,這個 Charles Wang 叫王嘉廉,算是美國很有錢的一個華人之一,後來在唐人街還看到 Charles Wang 中心的建築,可見多有名望。

所以姓氏的使用對於各文化不熟的人真的會使人產生誤解。不過說到 Charles,我剛來時候,系上有一個新加坡的學姐寫 E-Mail 給我,就是問候一下,並說她高中的時候曾經到台中女中當過一學期交換學生等等。不過她居然叫我 Dear Charles,後來我跟她更正後,她說她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以為我的名字是叫 Charles。看來她跟當時候還處於未來的紐約機場移民局官員有互通腦電波的機制。也因為此一單一事件,我就請管系上網頁的人把我的英文名字加進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